
屈指一算,原來年來我已先後撰寫過〈全民退保計劃的政策問題〉、〈搞清方向討論全民退保〉、〈全民退保的破滅之路,是由善意所鋪成〉3篇以全民退保為主題的文章,基本上對於相關措施要說的都已說夠了。但當林鄭月娥在諮詢文件提及兩個退保方案的內容後,坊間的爭論無論是站在支持還是反對那方,還是因為搞不清楚全民退保的本質而錯漏百出。
首先,爭論最大的謬誤源自退保方案的承擔問題。支持退保方案一方,基於林鄭近乎恐嚇地指出「不分貧富」方案將牽涉大幅加稅及將於可見將來令政府破產後,不約而同拿出學者聯署的三方供款作辯護,然而當中大多卻不知道周永新教授早已提出放棄三方供款、改以增加生果金作為落實年老金的簡化形式。很多人甚至沒有發覺其實周永新根本沒有聯署學者方案,所以才會出現何式凝教授撰文聲援周永新,卻不知道自己聯署支持的160學者聯署方案,其實正正和周永新在打對台。
160學者聯署方案的問題我在以前都提過了,增加利得稅、從強積金供款抽走一半供款作為全民退保的持續支持,基本上已同時得罪了勞資雙方。這班學者天真地以為,既然打工仔本來就要強迫供款,那將當中部分轉作全民退保之用自然也不會額外增加負擔。可是他們不能理解的是,強積金就算怎樣被迫,也總有一個取回的希望;可是將供款變作「大圍福利」卻完全是另一回事,這不單將強迫供款進一步惡化成稅款,而且更直接造成了「為別人供養年老父母」的效果──這對大部分的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人而言,在感性上都是不能接受的。
基於三方供款方案的不可行,實行的可能是零。所以無論支持與反對雙方若再糾纏下去,都不過是進行着一場沒有意義的稻草人戰爭。反對全民退保者真正反感的,其實是「代際不公」的問題:意即隨着人口老化,年輕人供養老年人的負擔將愈來愈重,相反臨近退休的長者卻成既得利益人士;而且「為何我要協助供養一些與我無關的老年人」、「為何這班老人當年不為自己的退休計劃的惡果卻要由我承擔」等問題亦成為年輕一代對整個計劃的最大質疑。
那究竟一個社會的年輕人,是否有義務去供養年長一輩?這對我而言,其實是一個很沮喪的問題,因為這就好像一套肥皂劇中,父母與子女為家用多少爭吵般煩厭:假若需要把誰養誰放在天秤上秤的話,那香港在過去數十年興建的各種基礎建設是否算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一種?在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各種交通、教育、醫療資助,是否又應歸納於「年長一輩供養一些與我無關的年輕人」?有些人說資助年輕人是能夠讓其增值並增加對社會的貢獻;但倒過來說,全民退休保障同樣可以是對為香港奮鬥多年的長者的一種回報──假若你認同生果金的意義,那我們的爭論點也就只剩下金額多少而已。
更進一步,若指由年輕一代供款或加稅會造成「代際不公」問題,那加重從儲備抽調的「種籽基金」比例又如何?目前香港庫房已呈水浸之勢,若非曾俊華透過「左袋交右袋」方式,將每年的盈餘硬塞入使費有限、甚至諸如「強醫金」、房屋基金連何時使用也遙遙無期的各種撥備,則盈餘數額可以更驚人。
人民力量推算目前香港政府可自由使用的外匯基金盈餘高達6,500億元,而他們建議將當中3,000億元所滾存的每年120億元利息指定作為增加生果金至3,500元的「起動基金」,則完全解決了年輕人供養老年人問題──相信沒有人會反對,香港多年以來累積的財政儲備,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由年長一輩累積起來吧?政府目前亂起基建浪費公帑,我認為索性將全部6,500億元的本金及滾存利息都用作增加生果金之用,除可以限制政府亂花錢之餘,亦將需要加稅以應付日後人口老化的時間推得更遲。
由所謂世代鬥爭所掀起的愛與恨,說穿了其實不過是資源分配問題。年長一輩說「廢青買不到樓活該」,其實和年輕一輩說「老嘢儲唔到錢抵死」有着同等分量。難道我們真要繼續把這種「真情」也不會用的爛劇本演下去嗎?
又當然,全民退保的問題遠不止於世代之爭,它如何能持續下去而逃過破產命運、如何解決階級間的矛盾以至新移民享用福利的問題,都需要繼續討論。但礙於篇幅所限,留待下篇再續。
作者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