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篇〈全民退保嗌錯交(一):世代鬥爭愛與恨〉,我嘗試將焦點放在年輕一代是否應供養年長一輩這個世代鬥爭的爭論上。可是實行全民退保的最大問題仍是在於其可持續性:政府已清晰指出,無論採用「不論貧富」、還是「有經濟需要」退保方案,最終皆難逃耗盡儲備的命運。但我想反對全民退保的朋友先不要大呼小叫,因為若你仔細檢視當中內容,就會發現這不過是政府再一次上下其手的騙局。
根據《明報》早前報道,「若使用『不論貧富』方案,會提早6年(2023至2024年)出現結構性財赤,『有經濟需要』方案則提早1年(2028至2029年)出現;至於財政儲備,『不論貧富』方案會提早8年耗盡儲備(2033至2034年),『有經濟需要』方案則提早1年(2040至2041年)耗盡。」
大家看得到竅妙在哪嗎?原來無論引不引入全民退保,特區政府都必然會在2029/30年度出現結構性財赤、財政儲備亦會於2041/42年耗盡!反正在你有生之年政府都必定破產,「不分貧富」方案將死線由26年推前至18年,難道你真的認為有甚麼大分別嗎?
可能仍有人會說,遲8年破產,至少可以給政府多點時間去應付危機;但大家看看由曾俊華領導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在2014年早已宣稱香港最快2021年後會有結構性財赤,2031年就會耗盡財政儲備,和上面的估算分別相差8年和10年!怎麼相隔不過一年,香港未來財政狀況可以相差這麼遠?這麼兒戲的搬弄數字,叫人怎能採信?至於解決未來破產危機,曾俊華的建議是從庫房搬出2,000億的儲備成立「未來基金」,這下可好,如果2,000億就能拯救一次破產危機,那目前香港的財政儲備加上外匯基金盈餘,足以拯救6次這樣的危機──那還怕甚麼全民退保帶來的財政負擔?
目前坊間對於全民退保持續性的質疑,其實周永新的最新方案亦有考慮到。例如有關老人壽命愈來愈長的問題,新建議是以預期人均壽命中位數的13年前作為領取老年金的起點,如此領取歲數即會因應人口老化狀況而推遲;又既然全民退保已拖延了那麼久,如果能平息不滿、以及讓「起動基金」滾存更多資產,我認為將推行時間在正式落實條款後的三至五年後也未嘗不可。
誤解以致攻擊「失焦」產生無謂怨恨
與此同時,很多反對者並未搞清全民退保的本質,因各種誤解以致攻擊「失焦」,產生了不少無謂的怨恨。首先,本土派支持者認為,因為香港沒有單程證審批權,所以全民退保必然會成為大陸人騙取本土福利的缺口。但其實在全民退保之先,早有長者綜援可供新移民領取,而且不同於預期居港滿7年才能領取的全民退保,新移民居港一年即可每月申領$2,935長者綜援,這基本上已和全民退保目標金額$3,500差不了太遠。或道長者綜援有一個較嚴格的資產審查門檻($39,500),但我想本土派的朋友們都心知肚明,說到隱瞞資產逃避審查,是新移民容易一點、還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容易一點?相對而言,假若全民退保的資產審查限額能放得愈寬,反愈能讓誠實申報資產的香港人,被不誠實的人享受得到他們本應獲得的福利。
又正因有長者綜援的存在,所有認為「全民退保只為養活不好好為自己打算的老人家」的抨擊也是不着邊際的:因為他們早已在綜援保護網之中了。此外,讓我大惑不解的是,很多反對全民退保的年輕一輩,同時也抱怨着老一輩遲遲不肯從高位退下,令他們往上流動的夢想破滅──全民退保的存在,不正正是為了那些未夠資格領取綜援,但同時卻未能躋身上流階級、累積不到能退休後生活無憂的金錢的中下層嗎?反而萬一日後加稅、承擔最大稅務負擔的,將是一眾中上產階級。年輕人以此作為反對理由,是否代表了他們有自信最終仍能成功往上流、世代鬥爭即將告一段落?似乎又不是這樣。
當然,不同於周永新,我認為福利政策首要考慮的,絕對是夠錢還是不夠錢的問題。就算所謂人類文明,也是在確保我們的生活質素無須被迫下降的情況下,如何行有餘力去幫助別人。既然政府搬弄數據不可信,那就要計出一條數來確保參與供款的世代,最終都能夠在退休的時候享用到這項福利。
不過在這裏再呼籲一次,那班學者提出的三方供款計劃在現實上是永不能實現的,聽聞160學者「聯席」決定缺席政府諮詢,我衷心希望他們永遠消失。事實上,既然大多數反對退保人士同時並不反對生果金與長生津的存在、甚至認為取消生果金的概念是「太過極端」,那不若就由大家可以接受增加多少生果金作為討論的起點好嗎?
延伸閱讀:全民退保嗌錯交(一):世代鬥爭愛與恨
作者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