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預算案出爐,一如所料,在財政盈餘再次超乎財政司曾俊華的「想像」後,一連串的「派糖」已成為了指定動作。
但在各種早已耳熟能詳諸如退稅寬免差餉、綜援雙糧等紓困措施中,竟發現了點點新意:原來除了預期將會發行的第六期iBond(香港政府通脹掛鈎債券)外,還額外再發行100億「老年版iBond」──這明顯是承接林鄭月娥否定「全民退保」的可行性之餘、提出「老人年金」解決較富裕老人財富保值的一種回應。
可是在談這個「老人iBond」之先,讓我們先回顧一下這個被稱為「通脹掛鈎債券」的歷史。相信不少讀者都有聽過,iBond的誕生,是同報作者周顯大師的提議。話說在2010/11年左右,香港經濟自金融海嘯後反彈,當時不少中產正苦惱於通脹升溫問題,希望有種穩妥的方式保障自己的資產不會被通漲侵蝕;然後周顯大師就把「通脹掛鈎債券」的概念告知了涂謹申,然後再由民主黨向曾俊華推薦,於是就促成了iBond這件美事。
記得第一批iBond的反應不算太過熱烈,不少市民對這項新產品並不熟悉,也不知道原來這種債券產品可以隨時在市場轉讓,結果只輕微超購0.32倍,更有人一次抽中44手,假若立刻在市場全數轉讓的話,以每手可賺600元左右計算,可即賺二萬六千多元。自從香港市民知道iBond是個穩賺不賠(因為政府保證無論通脹多少,每年派息至少一厘,亦即100元)的遊戲後,每人能夠分配的數量就逐年減少,直到對上一批,能夠保證分配到的,不過一手而已。
簡單來說,從市民角度來看,iBond就是一場政府的派錢遊戲,而派錢數量多寡,則視乎通脹率多寡:假若即時轉手,能夠獲利大概是一年派息的總數,而持有的話,代價則為拿這筆錢進行其他投資可能帶來的利潤──雖然曾有人嘲笑iBond息率不如人民幣債券,但如今匯率下瀉的環境下,我想嘲笑的人都會明白這種完全零風險,只會賺少而絕不會蝕本,且與通脹掛鈎的債券吸引力在哪裏,亦怪不得長期有人會在市場收購iBond避險。
要買多少iBond才足以依賴派息維生?
可是若我們仍將iBond看成是中產避免自身資產被通脹蠶食的原意,那就出現問題了:由於如今每人獲派的只限一至兩手,因此若中產真要為自己的資產受iBond保障,就必須從市場上額外搜購,問題是當三年期的iBond最近一次派息的年息率只有2.37%,執筆之時在市場的價格卻高達10,455元,結果在扣除交易費用後,剩下來即使依循通脹派息,亦已大打折扣。
至於老人iBond則是另一個問題。由於以目前資料,老人iBond同樣發行100億元之餘,又只供65歲人士購買,而且又不能於市場轉讓(暫未知能否提前贖回,但我想以老人常有急須周轉的情況而言,應該可以),我估計各人應足以購買得到理想數量。問題是老人與一般中青年有一個很大的分別是,已退休的他們大多已失去收入來源,因此假若選擇以老人iBond作投資工具的話,就不只資產保值那麼簡單,而很大程度要依靠派息維持生活──試問一位老人家究竟要買多少iBond,才能足以依賴派息維生?若以全民退保建議的每月3,400元計算,依最近一次派息金額,足足要購買161萬元iBond才夠!
還有,若站在保值角度,我們本來是期望將收息重新再放回繼續投資,可是在老人角度,所有派息都必要是用在生活上,所以長遠而言,將愈來愈多本金從投資抽調至生活上是必然的結果,而假若老人家「不幸」活得太長命的話,始終他還是要面對「老來不夠錢過世」的問題。
當然,老人iBond並不代表就是林鄭建議的「老人年金」,甚至可能只是認真探討「老人年金」實行的一個試驗品。可是只能保證最低2%回報的老人iBond推出,也反映了政府要保證她心目中的5%回報是有點困難,甚至有可能需要動用政府補貼,如此即出現兩個疑問:首先是愈富有的老人將獲愈大額的政府津貼,如此不但有違社會公義,也很難說服反對全民退保的青年,因為他們最初反對「不分貧富」方案的理據,就是不想擁有大量財富的老人還能獲政府津貼。
至於第二個解決不了的死結是,老人iBond或將來的「老人年金」只幫助了那些有相當積蓄的一群,而最窮的一群則落入綜援保護網。那麼,那些只有微薄積蓄超越了老人綜援、長生津資產審查,卻又不足以靠「老人年金」維生的「中下層老人」仍將會是沒有全民退保計劃下被邊緣化一群,而且數量還肯定不少。
作者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